HOME > 專欄著作

設計作品
專欄
在丹巴藏寨民居中遇見現代性

 2013/07/04 徐岩奇建築師

 
剛來到成都不久,這裡朋友就別介紹非去不可的「丹巴」,我從照片中領略一些不尋常,極為嚮往,但一耽擱就是兩年多,因為進藏區不容易,得呼朋引伴,一年中最漂亮的時間在秋末楓紅,錯過又得等一年。今年的春天花開時,就強迫自己啓程,因為不太確定自己在四川還會待多久。
 
今年三月和朋友一行四個人,中午從成都出發,到了丹巴已經是晚上,投宿在朋友介紹的中路鄉「東坡藏寨」民宿,因為太晚了,烏漆麻黑什麼也看不到,甚至對已經來到經典的藏寨也無知覺。一早起床即被眼前美景給震攝,錯落在山坡地上的一棟棟幾何白色房子,被綠色背景襯托著非常顯眼、高聳的石砌碉樓,搭配著近景「東坡藏寨」裡幾棟高矮的房子,及兩旁盛開的蘋果花、梨花美不勝收。這些房子動則400年以上,每個藏民看來好像住別墅的有錢人,羨煞不已;就從這様的美景,開啓了尋索神秘的丹巴民居之旅。
 
眼前錯落有致的平屋頂引起我的好奇。這區被稱為中路藏寨,海拔約2100M,是丹巴民居最俱特色,主要雕樓群據區之一。這一帶的民居大多四四方方,幾何感強烈,牆壁由大約60cm厚的石砌搭配木構造撐起,一般是三層樓,最高的有五層,粗曠的石砌外牆淋上一層白泥,窗戶不大,上緣用木梁撐起、塗黑框。最頂層為較輕的木構架所構成的平屋頂,露台或半戶外空間,曝曬農作物或祭祀、眺望美景;因為許多的傳統民居多為斜屋頂,浙江、徽派、四川穿斗、日本白川鄉合掌造、歐洲鄉村無一不是,我走過的其他藏區建築也多是斜屋頂;在沙漠、愛琴海上的建築(年雨量250mm以下)出現平屋頂建築不稀奇。而丹巴也還稱不上乾燥氣候,冬天下雪,更顯得不尋常。
 
這個視覺的經驗使我回想Villa Savoy朝聖之旅,沿著Le Corbusier特別設計的路徑,來到二、三層的屋頂花園,透過屋頂花園將自然引入人為的空間,是柯布調和人為與自然關係的手法,於是平屋頂於是成為現代主義的元素;但是這個做法明顯違反當地的自然律,屋頂成為一個蓄水盆,或在下雪區域增加載重,明顯增添了不少麻煩。Villa Savoy在當時施工技術還不成熟下完成,後來不時漏水。現代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發明,其水密性比以往材料都好,讓人實現了嚮往平屋頂的可能。屋頂花園對現代人而言不足為奇,但19世紀初,在西方首次出現的平屋頂的現代建築可是創舉,建築開始出現方盒子,有別以往的建築形態,這是當時前衛建築的象徵。從萊特、荷蘭風格派開始,由柯布發揚光大;當時現代建築的演變,應該也受傳統民居的啓發。這些映入在眼前,400年前蓋好的民居,因此引起我的聯想。
 
這個區域年雨量不算大(年平均600mm),但稍下大雨就會漏水得維修。必定是某些因素使得平屋頂成為民居的風格;此區域如果出現斜屋頂,幾乎可以斷言不是藏人的房子。請教當地的文化人士,歸納出「機能」與「宗教」兩個因素。宗教主導了藏人生活大小細節,藏人民居更是受宗教影響,例如把色彩塗裝在建築外表,白色代表「勝利」、黑色代表「邪靈」、紅棕色代表「神明」。建築物造型凸出處,類似碉樓的地方放神明廳,平屋頂就提供作為祭祀的場所,周圍凸起四個角,代表祈求四方神民來護佑。從機能的觀點來看,平屋頂可以提供祭祀、晾曬穀物、臘肉,眺望美景等,使住宅多了不少功能。於是高高低低的平屋頂、露台就被自由運用,在山坡地上形成錯落有致的層次,仿佛縮小版的落水山莊。藏民的美學觀仿佛是自然成形的,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這些高低平台的元素運用極為關鍵。
 
傳統平屋頂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木梁作為底襯結構,上部用木屑加泥土夯實,稱阿嘎土屋,後來就衍生為一種歌舞表演的夯土歌(http://video.sina.com.cn/v/b/87541749-2639363903.html),仿佛大地交響曲。平屋頂四周圍女兒牆只微微翹起,再以排水管導出。看到如此屋頂做法的人無不疑問「漏水」?的確是,偶而下大雨漏水,所以需要不時維修屋頂。現在不少新修的房子,改以水密性較好的混凝土替代,其他部份還是維持傳統工法,其底襯結構仍然是木梁。
 
傳統民居的空間結構非常清楚,底層是牲畜和人居空間,上層是神明住的。建築造形有個比較高的塔樓,很像一個小碉樓,或樓梯間,是建築量體中的垂直元素,內部供奉神明。客廳內有個火爐,取暖燒開水是客廳的核心,為接待客人及家庭生活重心。因為承重牆系統,所以窗戶開得小小,以前也沒有玻璃,所以開窗不大也比較保溫,厚牆加上小窗,造成內部採光非常特別,很像廊香教堂的氛圍。窗的上方須頂住石頭的重量,因此演變出類似斗拱的結構,小格柵梁將載重分散到兩側,四周圍塗黑漆,最外圈再被白色框住,屬於宗教上的意義(神明壓住邪靈)。建築物的樓層不高大約2米8,梯口開個洞放個很陡的樓梯,或只有一根木頭砍出幾個踏步就能提供上下,因為這區域過去盜匪多,木頭抽掉就能防禦,阻止盜匪入侵。
 
整個丹巴地區有好幾個藏寨,其它如甲居藏寨,名氣大但我沒那麼喜歡,因為其民居裝飾性強,沒像中路藏寨那麼的現代性。還有一區梭坡藏寨是碉樓密度最高地區,五角、八角、十三角碉樓,陪伴著旁邊的民居非常像中路藏寨;這個區域旅遊開放慢,仍然保留非常原始風格。碉樓除了有防禦功能外,還兼有凸顯財富,或生兒子就蓋碉樓的傳統;碉樓可以住人(打仗時),也可住神明(神明廳),碉樓也是石塊慢慢堆砌而成,中間有好幾層樓板,一層層往上爬,最高的有60米。巧遇見樓主帶我們上去,體驗爬梯子看碉樓的內外世界,大開界非常難得。丹巴美女出名,傳說南宋末年蒙古滅了西夏,當時的貴族逃到這區域,由皇族嬪妃繁衍後代,是丹巴美女的祖先,但不是我這次旅行的重點。
 
與現代性碰撞
 
藏寨民居就地取材,建築形態受宗教和生活模式影響。我詫異其天外飛來的一筆,與現代主義輝映(或後來的現代主義學習自民居)。藏民世世代代安居,建築渾然天成,只有工匠沒有設計師,自我調侃建築師在這裡肯定失業!另外,所謂機能定義沒有太多約束,例如上下樓層就只是個洞放個爬梯,非常隨性;屋頂平台有時不需欄杆,與自然界限模糊,人不需要太多保護,適應完全沒問題;樓不高,空間也沒有壓迫感,沒有好不好用的問題。讓我想起,日本很多實驗性小住宅作品,表面看起來非常不好用,網路上大家議論紛紛:類似喝醉了掉下去怎麼辦問題?在眼前的傳統民居中,類似空間一點也不稀奇。想太多了,也顯得台灣某些法規管太多,特別針對小住宅,不當限制反而侷限了可能性…..。
 
狹隘的機能主義,一度讓現代主義走入死胡同!在景觀中也看到類似案例,例如漫步在杭州西湖邊時,岸邊也沒欄杆,在台灣鄉村埤塘,類似空間經驗也多的是!對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不太可能掉下去,或掉下去游上來就好了。偏偏在台灣可以看到一些水岸周圍,不銹鋼欄杆繞一圈,不譲人親近水,想起真可笑!人和自然原本沒有間隔,設計靈感取法自然、傳統民居,空間處處呈現曖昧、無邊界,這是好的設計迷人所在。沒有不可能的,在傳統民居中反而處處可見!
 
qrcode
TAIWAN 台灣辦公室
TEL: 886-6-2510265 FAX: 886-6-2510271
zoom@zoomatelier.com
70450台南市北區西門路四段19巷31號
CHINA 四川办公室
TEL: 86-28-85996650
victor@zoomatelier.com
成都市天府三街69号新希望国际B座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