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著作

設計作品
專欄
你我建改不缺席-邀請加入建改社

 總幹事 徐岩奇建築師

 

橫跨建築師、學界、與行政界,於今年五月七日轟轟烈烈成立了「建築改革合作社」。這個組織的前身就是「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因應社會變遷,擴大參與,廣邀各界改組發起,成立「建築改革合作社」。由呂欽文、曾旭正等人號召,共同催生了建改社的成立,這個行動獲得了學界吳光庭、喻肇青、張基義、羅時瑋、傅朝卿、曾梓峰.....,實務界王立甫、李俊仁、林洲民、邱文傑、黃建興、王維人、廖偉立、黃聲遠....,積極響應,及漢寶德、夏鑄九、蔣勳等先生允任顧問並共同推舉陳邁建築師為社長,有22位幹事,從各角度義務投入建改工作。

 

建改社成立至今已四個多月,由將近九十位發起人捐獻一萬到兩萬不等,共舉辦了公共工程十大殺手民意調查、監造與監工分際座談會、建築師甄選辦法草擬、公共工程公平合約版本草擬、及剛舉辦之九二一新校園運動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等活動,並發表數篇文章論述。

 

在發起階段,建改社漸漸站穩腳步,與政府部門、公會等建立對話管道,與維持競合關係。如今希望擴大邀請參與,廣邀關心建築、景觀、室內、教育各界朋友加入成為社員,彼此提攜、資訊交流、團結共同度過難關。

 

說起「建築」

最近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嘆,台灣自從有建築教育一甲子以來,發現這個社會還搞不清楚建築是什麼?建築法第十三條的攻防戰,原本簡單的建築與土木工程差異論述,變成建築、土木與結構兄弟公會之間的恩怨糾葛,甚至被導引成工作權之爭。平常與實務界不相往來的學界也開始慌張,建築教育辦學也將面臨不知何去何從!這時才七嘴八舌地向立委諸公們解說,建築到底是什麼!面臨最困難的是如何改變社會大眾的認知,在以過去醜陋的房地產炒作時代,其作品作為背景的都市環境下,建築界如何去說服大眾:「建築包含藝術、文化、環境與工程等,只有受建築設計教育的人才能執行。」未來還有好幾年大家見面的問候語:「建築法第十三條最近如何?」

 

公共建築競圖舞台對年輕建築師太重要了;建築目前面臨形同五花大綁的窘境,不分公、私建築領域,其中公共建築相關法令不當牽制,造成寸步難行的問題最近更是加劇,這與建築沒有被理解,與被簡化為工程,或等同於道路、橋樑工程有關。建築教育與實務有極大落差,學校教育鼓勵設計創意,以為設計做好就可以,但在公共工程實務上,建築師卻常被要求指導施工,甚至對工地品質負責。肇因於監造與監工權責不清,營造單位素質參差不齊,只要敢就可以包工程,為建築師最高之痛苦指數。年輕建築師缺乏實戰經驗非常不利,本來應該被鼓勵挑戰工法、造形的冒險精神,在台灣這麼做形同跳火坑。

 

多數建築師作設計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時間面對合約問題、行政公文、工地糾紛等,如何能把建築設計作好?廖偉立建築師感慨說:「我還可以更好!」,這些非必要的牽絆,耗損了太多社會資源。我們常問國外可以,台灣怎麼會不可以?國外建築新意不斷突破,國際競圖在台灣卻都快走不下去,這才讓我們驚覺,建築制度問題在台灣豈只「嚴重」可以形容!

 

說起「改革」

多數問題的發生非短時間內造成,但大多是姑息、積非成是的結果,很多人認為只要不影響本身立即的權益、可以不得罪人,就選擇保持沉默。如今是我們誠實面對建築界本身問題的時候了!

 

台灣解嚴以後,民主意識高抬,民間團體陸續成立改革組織,如教改會、司改會、檢改會、醫改會等。這些團體回應社會改革期待,卻少見建築人上街頭,關心社會公義。建築專業團體成立改革組織,在改革浪潮中雖慢,但總算沒有缺席。建築界問題多如牛毛,也千頭萬緒,包括國家建築政策、法令、建築教育、建築師考試、公會組織、建築師遴選、查核制度等,多數問題相互糾葛,也讓有心人怯步。

 

建築師的形象低落,也讓建築改革道路崎嶇;這樣呼籲改革的聲浪,在數十年前就存在,多數人都哀莫大於心死,逐漸退去。但是也有人一直堅守崗位,等待新的一代接棒傳承。淡江日籍客座教授加藤義夫先生,有一次講到建改社的事情:「宣言很重要,日本建築師年輕時也面臨過類似困境,投入過類似改革運動。」,加藤先生提醒了我,建築師的社會責任,不該只是會做好設計,更應關心社會脈動。

 

過去大家閃躲公共事務的藉口多是「我忙」。近來困境加劇,在不平等合約問題持續惡化,各項機制越趨荒腔走板,事務所財務發生困難,常聽到訴苦:「建築設計是一個高風險的工作,彷彿像踩地雷。」、「台灣建築界產、官、學不相往來」。普遍最真實的狀況是從執業環境惡化開始,骨牌效應隨後發生,建築教育跟著打噴嚏、建築系畢業生不知何去何從、老師恐怕跟著失業、優秀的公務員缺乏民間力量的奧援,節節敗退,貪污腐敗取而代之。實務界拋棄理想、學界恃權力傲慢、政府公務員閉門造車,都應該面對改革。

 

建改社民意調查,社會普遍認為有工程就有弊端。建築師競圖行賄、綁標收取回扣、有錢的建商印象揮之不去,我們希望告訴這個社會設計費率偏低,但沒有人相信!建築人的形象低落,成為想做好事情的沉重負擔,我們不單單急於為自己脫困努力,也不禁感嘆再這樣下去,建築界後繼者的未來在哪裡?建築界自清約束、高舉道德,豈不與做好設計同等重要!

 

期待建改社發揮正面的影響力!我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變成另外一個利益團體。自稱為改革者,更不能有道德瑕疵。

 

說起「合作社」

「合作社」過去在九二一校園重建過程中,累積出成功的合作經驗,團體力量的集結,免去單打獨鬥,讓政府不敢漠視。合作社積極扮演了相互支援的平台,讓新校園精神變成一種共同認知的價值。我們也曾聽過南加州學派的故事,Frank Gehry如何協助、提拔南加州年輕建築師的佳話;建築人之間可以相互欣賞、提攜後進;建築人之間有共同價值,可以合作相互幫助。

 

提到公會,建築師公會的功能不應該只為保障會員的權益。公會常作出傷害被稱呼為自己人的作為,壓迫他們不能自稱或被稱為建築師,但很少人願意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反正不甘我的事;考上建築師後就可以不管公義了?甚至景觀法、室內設計師法立法過程,也面對建築師公會非理性杯葛。

 

公會私心、壟斷觀念太重,美其名保護會員權益,得罪不少朋友;在建築法十三條爭論過程,最後連對的事情都被模糊了,也沒有友軍願意站出來講句公道話。公會淪落至此,少有人願意站出來指責,也不用怪公會功能不彰了!我們認為在會員權益之上,尚有國家、環境、社會、民眾利益,應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建築議題,才能為建築人未來找尋出路,並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恢復建築人的光榮感。陳邁、陳柏森建築師說:「年輕建築師要多多參加公會運作,爭取擔任公職,協助公會往健康方向發展。」

 

有位朋友參加建改社成立大會時,提及過去在媒體上說「台灣建築物都那麼醜,台灣的建築師應該抓去槍斃」,他更訝異的是「我公開在報紙上如此說,竟然沒有建築師來抗議」。不管建築物美醜與我們個人是否有關,但多數建築人自私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現在正享受自私的苦果;不少建築師為了爭取私利,惡性競爭,害了自己也害了整個執業環境,建築師團體內部也不見自律作為。

 

多數人都感受到這個冬天越來越冷,單打獨鬥只會被個個擊破,或處於被動挨打,無力反擊。

 

建築人假如未能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其人格並不能稱為完整;持守本位主義的建築師,簡直就是社會的災難!聖經上說「個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每個人撥一些時間關心、協助公共事務進行,可以學習幫自己脫困;相互提攜可以獲得更多的尊重與友誼,相信環境改變指日可待。

 

小結

相關制度、法令修正討論的問題又臭又長,也沒人喜歡可能會得罪人的工作;多數喜歡關起門來做設計,獲取媒體關注及光環,這也是很少建築人願意在政府或公會服務的原因之一,於是建築的命運假他人之手來決定,其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見之亂象。政府很需要專業者協助各項政策制定,過去等不到,或所託非人。除非建築人自己準備好,自醒自覺,否則我們所遭遇各樣的困境,改變的那日是不會真正來到。

 

當然建改社的目標,不應該只設定在讓建築從業人日子更好過,提高設計費比率而已。長遠目標應該仍然在於追求社會公義,創造更美好的環境,與建立與國際建築接軌的遠景,協助將台灣建築推向國際舞台。大家還在觀望的過程,在採購法問題上已經做出成果,正透過公會與陳銀河立委向政府交涉中;目前正陸續推動的包括建築師遴選、監造與監工分際、公平合約、建築師高考等變革。改變環境絕對不是夢想,也不是唐吉科德;就怕大家都只是講講,或抱持看別人作的心態,缺乏行動,自己後來就變成「漸凍人」。

 

建改社以兩年為一階段,所擬具體目標,,短期內可作的至少有:

一、  舉辦各類活動以推廣建築理念及環境美學,厚植建築專業的社會基礎。

二、  建立交流平台以鼓勵建築專業持續內省與學習,確保專業的持續進步。

三、 推動相關法令規制的修改,全面改善公共工程的設計條件與營造品質。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要改變世界,首先要讓自己成為被改變的一部份」。敬邀大家參加建改社,付諸實際行動,為社會改革、建築改革盡一份心力!

qrcode
TAIWAN 台灣辦公室
TEL: 886-6-2510265 FAX: 886-6-2510271
zoom@zoomatelier.com
70450台南市北區西門路四段19巷31號
CHINA 四川办公室
TEL: 86-28-85996650
victor@zoomatelier.com
成都市天府三街69号新希望国际B座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