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著作

設計作品
專欄
紅瓦厝論述

 有機建築實踐                        徐岩奇建築師

以紅瓦厝國小及其他作品為例介紹有機建築在台灣之發展

 

紅瓦厝國小位於台南縣歸仁鄉,屬於台南市都會邊緣地區,歸仁舊名紅瓦厝。本期第二期工程銜接第一期教室群,為主要行政辦公與專科教室所在,內部主要機能除了辦公室以外,主要包含圖書館、視聽室、協同教室、專科教室及教學準備室等。本棟大樓作為與社區連結之介面,圖書室位於入口處,未來做為社區服務、義工媽媽教室等,為校園精神核心所在,為夾層樓中樓設計;其他教室未來開放作為社區學習。

 

本棟大樓面對東西向,必須處理嚴苛的東、西曬,西曬以深走廊面對,然而西曬陽光水平深邃,必須輔以窗簾;東曬搭配水平、垂直水泥遮陽板、水平金屬遮陽板,構成多層次的遮陽。圖書館為一弧形牆面,包被入口區域,從東向漸轉至北向,以木百業漸層變化呼應日照多寡。T-PANEL屋頂搭配天花板、以及屋頂側窗通氣構成多層次的屋頂隔熱,。

 

紅瓦厝國小的主要顏色為紅色,紅色在本棟建築扮演空間轉折,視覺的焦點,並銜接普通教室群。其它顏色如綠色代表低年級、橘色代表中年級、藍色代表高年級分別構成空間的色彩表現,圖書館天花、家具顏色充滿了五顏六色,視聽教室的椅子大紅色;完工後總覺得色彩可以再多一些,膽識也漸漸增加;顏色表現增加想像空間,牆壁是畫布,隨時可以改變;配合曲折變化的走道,空間充滿節奏、趣味。

 

未來第三期工程計劃完成一個高年級教室群,還有一個位於校門入口旁的風雨球場。期待它是紅通通的一棟建築,把紅瓦厝的『紅』徹底表現。有機成長的意涵,包括空間、設計者的心智,分期完成代表漸次進步的機會。

--------------------------------------------------------------------

有機建築介紹 (節錄自再見李承寬)

 

"Hans Scharoun proposes tha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as a genetic process over which individuals had little control. At first architecture had been governed by geometry, but the Gothic period had ignited a period of change which lead inexorably to organic building. If the organic was not already in place, it was because this genetic process was either being ignored or activity restricted by people in power" (1). 簡單地說,Hans Scharoun認為有機建築的世界若沒有實現,會是因為該社會民智未開或仍然停留在專制的社會。這段話或許可以說明Hans Scharoun對當時德國的社會也是失望。

 

"Haring and Scharoun believed that only organic building was capable of expressing the spiritual and functional essence of a culture or a building type. The issue was to find form, rather than have one imposed by the rigid principle of geometry." (20). Haring talked about finding shape instead of giving shape, of releasing form instead of imposing form from outside. With this principle he placed himself in opposition to Le Corbusier, who seemed to him to represent a geometrical culture. (2). 這段"發現型"的談話,我認為重點在於Haring Scharoun認為型的問題是個關鍵,有機可以更完整表達建築與文化本質的問題,這是拿來與Le Corbusier的幾何文化作對比的。

 

Hans ScharounHugo Haring的有機建築思想,其中部分談論的有機形體觀,是探討自由型體的先驅,Hans Scharoun認為形的解放有助於解決問題,相當程度啟蒙了後繼者。但如果只認知有機形體的表現,容易與有機生物體之模仿混為一談,空間內涵容易為人忽略。

 

汪文琪先生有一次談話以“關係”二字解釋有機建築,他認為有機建築思想關鍵在處理二者之間關係,空間與空間,建築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這與我思考有機建築的中心思想看法相似,這關係以流動空間的概念串接,同時也與Frank Lloyd WrightMies van der Rohe的理論相呼應。在廣英國小的設計說明內介紹有機建築「我認為有機建築乃是在探討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如何和諧共存的一種思想,表現出來的形態不受拘束。只是自由的形體比幾何的形體更容易達到此目標,但並非得自由形體不能達到。」比較自在不受約束是自由型體的優勢,同時容易出現令人驚喜的新樣貌。

 

李承寬同時強調理性主義的重要性,他喜歡以超越理性的講法,解釋我們所謂的表現主義的那個面相。非幾何型的系統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以更務實的方法呈現時,便無須拘泥於形式。一般所理解的有機建築多只談論其形式,而忽略了其理性的基礎,這又與表現主義自由隨性的表達方式不完全一樣。其空間的呈現,主要基礎建立在對人心理與行為細膩的了解,自由形體伴隨發生並非突然,而是理性的,有機建築在如此的理性基礎上,以更自由的方式呈現便超越了理性。

 

21世紀初的世代,我自己思考過去數十年有機建築在德國、台灣及其他各地的發展,再想想有機建築的新時代意義為何?我試圖從李教授的講話中及他的學生思想中去歸納。有意思的是,李教授的學生各有看法上的差異。這或許是因為跟隨過李教授的學生,時間長短各有差異,深入了解李教授思想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對有機建築的看法各自保留了一些自己探索的空間。我認為這是健康及良性的發展,也促使有機建築思想更多元豐富,相信李教授也支持這樣的發展。畢竟李教授的有機建築觀也與Hans ScharounHugo Haring的有機建築思想有些許的差異,這是他個人的成就。因此,我認為歸納教條的工作似乎可免。

 

 

Bibliography

1. Burkle, J. Christoph (1993), 'Hans Scharoun', Artemis Verlags-AG Zurich, Germany. English translation: Pamela Johnson, P.22

 

2. Ibid P.10

 

qrcode
TAIWAN 台灣辦公室
TEL: 886-6-2510265 FAX: 886-6-2510271
zoom@zoomatelier.com
70450台南市北區西門路四段19巷31號
CHINA 四川办公室
TEL: 86-28-85996650
victor@zoomatelier.com
成都市天府三街69号新希望国际B座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