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著作

設計作品
專欄
李承寬與中原建築系的淵源

 2001年3月18日早上和趙力行驅車前往日月潭邵族部落,見到李承寬教授的第一眼,我熱淚盈框。再見到李教授時,他坐在輪椅上,需要人的攙扶,他明顯老了。瞬間,過去10年求學,就業,再到國外進修,回到台灣開事務所,發生的事,很快在腦海中一幕幕的閃掠而過。李承寬教授是我建築生命中關鍵的影響者。

 
記憶回到10多年前,他從東海來到中原建築系。(很多人只知道李教授在東海待過,不知他曾經也到過中原。)他鄉音很重,常見李教授在評圖場上,試著傳遞著一些似乎重要的訊息,沒太多人專心聽他講話,他不像有帶領流行能力的老師般受歡迎,倒有點像貌不驚人的傳道者。
 
我之所以會認識李教授,是因為我大四設計課的老師Pr. Dr. Arin,他來自德國,在中原建築系待了五年,我至今仍然懷念著這位人口中脾氣不好的老師。他在設計課程中傳授有機建築設計實務,一提到有機建築,便口不離Hans Scharoun和Hugo Haring。有個現象是他常批評台灣的建築教育或建築,因此他很容易得罪人,但十分推崇李承寬教授,常告訴我們這群學生「你們要去認識李承寬和他的作品」。高傲的德國教授推崇一位中國建築師,是有點不尋常,當時的我並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留在我心中的是對有機建築世界裡很多無法解答的問號。
 
我對李教授的認識全來自Pr. Dr. Arin的談話,因為我並沒有直接受教於李教授,直到李承寬的兩冊作品集陸續問世,一系列的住宅作品對我而言是極大的震撼,因為當時我無法想像有機建築實現的可能,我以為這個建築思想只能做為紙上建築,在學生時代玩玩就算了,即使我早就認識柏林愛樂廳,這個令我魂縈夢牽的偉大作品。李承寬的第一集與第二集作品問世後,當時的建築界似乎也沒有激起太多漣漪。在民國82年,建築師雜誌社籌辦到德國參觀Hans Scharoun百年建築展與一系列的有機建築,當時因人數不足以致流產一事可以證明。但是這兩本作品集卻影響年輕的我,立志努力的方向。
 
Dr. Arin和李教授的學生不少,但持續深入的不多,或隱藏起來只作為壓箱寶。1980前後的環境是後現代主義盛行的時代,談形式的議題是主流,因有機建築呈現的形式,對習慣幾何世界的台灣建築界來講太奇特,有機建築思想中論述的空間與人,空間與自然的關係卻伴隨著奇異、不解的眼光,反而遭忽略。當時的環境,氣氛是不友善的,隨著Pr. Dr. Arin回德國,李教授黯然離開中原,有機建築的論述空間似乎就隨著消失了。
 
   我在旅行學習的過程感受Hans Scharoun預言的力量。到英國UCL唸書時,同時嘗試去理解現在正風行的解構主義與有機建築之間的脈絡傳承。在UCL並不用所謂的「主義」來教導學生設計,大部分時間關心的是方法的問題,很自然的,探討本質的方法與有機建築的中心思想接軌,對我而言非常受用。在受教於Pr. Dr. Arin時,所謂的理論並不明顯地是傳授的重點,反而透過實作,去領略建築本質中,關心人與建築在環境中角色扮演的問題,紮實且深入。相較現代主義有時受限於教條,有機建築更能細膩地呈現人根本需求的問題。這樣的摸索的過程,是不斷地去解構根深蒂固的觀念,解構的觀念不被刻意提起,事實上已成為習慣的思考模式。
 
汪文琪有一次談話以“關係”二字解釋,他認為有機建築思想關鍵在處理二者之間關係,空間與空間,建築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這與我思考有機建築的中心思想看法相似,這關係以流動的概念串接,也同時與Frank Lloyd Wright,Mies van der Rohe的理論相呼應。我在廣英國小的設計說明內介紹有機建築「我認為有機建築乃是在探討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如何和諧共存的一種思想,表現出來的形態不受拘束。只是自由的形體比幾何的形體更容易達到此目標,但並非得自由形體不能達到。比較自在不受約束是自由型體的優勢,同時容易出現令人驚喜的新樣貌。」
 
李承寬強調理性主義的重要性,他喜歡以超越理性的講法,解釋我們感知所謂的表現主義的那個面相。非幾何型的系統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以更務實的方法呈現時,便無須拘泥於形式。一般所理解的有機建築多只談論其形式,而忽略了其理性的基礎,這又與表現主義不完全一樣。其空間的呈現,主要建立在對人心理與行為細膩的了解,自由形體伴隨發生並不突然,是理性的,有機建築在如此的理性基礎上,以更自由的方式呈現便超越了理性。
 
站在21世紀初的世代,我回首思想過去數十年有機建築在德國、台灣及其他各地的發展,再想想有機建築的新時代意義為何?我試圖從李教授的講話中及他的學生思想中去歸納,有意思的是各有看法上的差異。跟隨過李教授的學生,時間長短各有差異,深入了解李教授思想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對有機建築的看法各自保留了一些自己探索的空間,我認為這是健康及良性的發展,也促使有機建築思想更為多元豐富,相信李教授也支持這樣的發展,畢竟李教授的有機建築關也與Hans Scharoun和Hugo Haring的有機建築思想有些許的差異,這是他個人的成就,因此我認為歸納教條的工作可免。
 
塞尚代表的印象派若沒有保羅紀庸無怨無悔的支持,恐怕歷史便不是如此。有次趙力行提到他要當保羅紀庸支持他心目中的塞尚,可了解有機建築在李教授的跟隨者的心靈裡已深刻地紮根,並伴隨台灣建築經歷著一股巨烈的變動與衝擊,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正努力在累積能量,要來寫台灣的建築史。
 
徐岩奇2006.06.01
 
qrcode
TAIWAN 台灣辦公室
TEL: 886-6-2510265 FAX: 886-6-2510271
zoom@zoomatelier.com
70450台南市北區西門路四段19巷31號
CHINA 四川办公室
TEL: 86-28-85996650
victor@zoomatelier.com
成都市天府三街69号新希望国际B座1618